十月,上海一年一度的艺术盛会拉开帷幕。昨晚,由上海昆剧团与故宫博物院联合主办的《太和真声·紫禁城昆曲集》(第一季)在上海大剧院正式拉开第24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序幕。舞台上,再现了故宫畅饮阁的飞檐斗拱,古典之美;故宫珍藏的昆曲古腔悠扬回响,带领观众穿越时空。今年恰逢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创作团队从博物馆馆藏一万余册清宫剧中,汲取以“中秋”、“重阳”为主题的优美篇章,精心挑选创作了《江州送酒》、《中秋》、《长生宫团圆》三部剧目。其中,《长生殿之团圆》完整地保留了主旋律“霓裳羽衣”和展现昆曲历史上伟大场面的名曲《羽衣三件》。这一举动让休眠的剧本重新回到舞台,并赋予了这一具有重要文化意义的作品新的生命。这些传承了数百年的传统剧目通过现代的表现舞台被赋予了新的视觉面貌和戏剧体验。 100分钟的演出结束后,掌声雷动,全场鸦雀无声。 “太惊喜了,以前从来没有见过,道教的服饰和表演都如此美丽、独特。”演出结束后,有观众称赞。一位外国观众也分享了他的感受:“我很高兴看到中国传统戏曲表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切都很美妙,我还是第一次有如此美妙的体验。” G上海市文联专职副主席、上海昆剧团团长吴浩浩表示:“让文化传承从文字到舞台,更加立体、更加生动,成为我留下的戏曲代代相传的伟大段落。”本届艺术节将持续至11月27日,活动涵盖“艺术为世界”演出舞台、“艺术荟萃”国际对话、“艺术为世界”国际演艺大会等八个主要板块,将呈现500余场演出,共计1200余场演出和展览。 55个频道的129场主板演出中,海外项目占比近60%,上海首播率超过90%。本届音乐节吸引了11个国际领先项目作为“中国唯一一站”,其中包括为期五天、九场比赛的“马勒马拉松”俄罗斯指挥家捷吉耶夫执导的作品、斯图加特芭蕾舞团最受欢迎的演出与本土名作竞争“等,从演出质量、首演比例、人气团体参与度等指标上呈现出精彩的盛典。当天,国际演艺大会也正式拉开帷幕,吸引了来自全球近500家专业机构和近2000名行业代表齐聚上海,探讨机遇,共商未来。 一场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的舞狮表演拉开了大会的序幕。现场,国内外知名节展、艺术机构签署了9项项目合作协议。其中,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与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长江文化合作不断深化江三角洲和大湾区。大会展厅设置了100个国内外演艺机构推荐展位,汇聚了来自全球业界的老朋友和新朋友。连续多年参展的德国奥罗拉新星表演艺术机构Aurora Rowg Arts Agency已向中国市场引进了20多场国外演出。此时还引进了澳大利亚杂技表演等新表演。公司代表沃尔夫表示:“我们很高兴能够将国际知名节目带到中国市场,呈现给中国观众。同时,我们也可以在这里找到可以合作的制片人,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来自意大利的罗马芭蕾舞团带来了现代舞新作《最后之舞》,吸引了多家经纪机构前来洽谈。舞团艺术总监弗朗西斯卡·马格尼尼 (Francesca Magnini) 表示:“我认为中国观众的喜好新的艺术形式、新的风格,尤其是当代舞,明显增多。我相信这样的trabaho会更受欢迎。”本次国际艺术会将持续到下周一。作为国家级艺术节,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正在积极服务国家战略,不断完善“输送长三角、反映全中国”的平台功能,为兄弟省市同向出行打造“文化样本”。今年艺术节继续在中国设立分会场 江浙皖等地运营艺术专列,不仅将旅客精准运送至艺术节分会场,还将旅程升级为“行进剧场”的沉浸式文化体验。继去年北京艺术驻场“人民驻上海”取得成功后,今年陕西人民艺术也亮相盛典。伊瓦尔携五部“秦剧”,为观众带来一场别具“秦”风的舞台盛典。今年另一场瞩目的活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让深厚的岭南文化与上海精致开放的风格碰撞在一起。 7个频道14个舞台的高品质演出、广东艺术百年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多元内容,不仅是一场艺术盛宴,更是一场与文化相连的精神交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重要活动“广东艺术百年展”今日在中华艺术宫正式向公众开放。本次展览汇集了岭南地区近现代350余位著名艺术家的约800件代表作品,创下近年来规模最大的展览纪录。中国艺术学会副主席 林兰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上海美术家协会主席在展览中表示:“一百年前,上海和广东有过密切的交流。上海为岭南艺术提供了丰富的滋养,岭南艺术在这里继续生长。一百年后,我们以这种方式向前人致敬,这也仍然是两个地区之间可以分析的事情。除了艺术展览之外,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还将推出7部粤港澳原创舞台剧,为上海多家剧场带来演出。其中,舞剧《莺歌》第三次在上海上演;粤剧《双绣》以唐代传说为叙事背景;以及当代杂技剧场《站台》 尝试用“新马戏”的概念重建杂技表达,给观众带来独特的戏剧体验。浓缩 p中外艺术作品的共鸣,不仅是上海文化实力的生动注脚,也是拉动文化旅游消费、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引擎。本届艺术节致力于抓住“门票经济”,联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海旅游节、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秋月幻城艺术春节等主要活动,通过“节庆联动”、“演展联票”等方式,吸引海内外观众前来,沉浸在上海金秋的艺术浓缩中。艺术节的能量同时带动文化和经济的双齿轮。国庆中秋假期期间,作为艺术节参与项目,持续一周左右的“巴伐利亚回声”歌剧节整体售票率高达98%,带动了上海大剧院周边商圈餐饮业收入同比增长18%。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副总裁杨嘉璐表示:“我们持续通过‘文旅、商贸、体育’打造产品和消费场景。从数据上看,我们可以做得比去年更好。55个主板演出中,海外项目占比近60%,近90%是在上海首演。这个艺术节不仅展现了‘全球分量’,也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呈现出中国文学艺术的新气象。开场表演《太和正音》堪称典范。同期举办的“艺术天空”公益活动,将百余场演出直送公园绿地、石库门里,打造“无围墙剧院”,成为文旅融合的催化剂。经过26年的努力随着艺术节的发展,这一艺术活动的规模已经超出了节日本身的范围。文化动能不仅为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也代表了这座城市以艺术为桥梁拥抱民众、连接世界的雄心和信心。编辑:张云坤 编辑:周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