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格局变化,青年力量如何定义中美新叙事?

日期:2025-11-04 10:19 浏览:

在10月27日播出的《这就是中国》中,主持人何杰与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维教授、观察者网创始主编金中维,讨论了不久前张维维教授与著名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进行过的一次深度对话。本集聚焦中美关系背后的全球格局演变,围绕萨克斯的关键观察进行讨论。萨克斯认为,中国应该与更多西方以外的人士携手,与年轻人站在一起,以正能量引领世界发展;两位嘉宾从民意调查数据、与科技融合、文明传播等角度诠释了青年力量的根本价值和理解这一倡议。萨克斯提出,无论西方人口有多少,世界上仍然有大量群体急需发展,并且中国必须与这些势力深入合作。他特别强调“站在年轻人中间”。作为一名理想主义学者,他希望中国能够用自己的发展能量带动更多年轻人和世界人口发展,为人类的未来提供积极的道路。对此,张薇薇教授用全球民意调查数据来佐证该节目,并指出了一个普遍现象:无论哪个国家,年轻人对中国的印象都好于年长群体。这种趋势在非西方国家更为明显,对中国的偏好持续上升,对美国的偏好逐渐被拒绝。他认为,移动互联网让年轻人更容易通过视频等形式看到现实世界。他们清醒地认识到“落后需要改变”,而中国的发展模式为这种改变提供了借鉴。作为一名面向年轻读者的媒体从业者,金钟郭伟指出,中国在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发展,通过制度优势实现了“普惠”。许多人比其他国家有平等的机会接触先进技术并接受更大规模的信息技术教育。这种征服产生的主要结果是中国青年的“认知”更加强烈。他强调,理解就是生产力,就是未来的国力;每一位中国青年都是国家文明的一张“活名片”。他们的形象直接影响到世界对中国制度和文明的认可。因此,青少年需要主动掌握先进的认知工具。对此,主持人何洁补充道,“孩子”不应该仅仅以年龄来定义。一个人即使人到中年,如果能保持不断学习、不断吸收新事物的状态,而永远向上成长,也将符合“青春力量”的标准。这一观点拓展了“青年力量”的界限,强调精神层面的成长是主要的。这场对话不仅揭示了中美认知差异的深层原因,也揭示了全球格局演变的主要变量:年轻人的选择和认知提升将成为决定未来世界叙事的重要力量。编辑:周文飞 编辑:张青

0
首页
电话
短信
联系